根系是作物生长的根基,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草莓上的根部病害也比较多,令莓农们比较头疼,今天小编带你认识一下常见的5种根部病害。
一、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1、为害症状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又称红心根腐病、红心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在草莓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根部受侵染后,根系中心呈红褐色,然后开始变黑褐色而腐烂,导致地上植株矮小,基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
发病植株整个根系短小,颜色灰暗,大量毛细根变褐腐烂,新生根生长稀疏。
2、病原菌
病原菌为草莓疫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地表或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卵孢子会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开始侵染危害,病菌可借助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扩散;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根部危害,根部后出现病斑,然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使其它植株感染病害。
草莓地块连年种植、土质黏重、地势低洼、田间有积水时,发病较重。
二、草莓腐霉根腐病
1、为害症状
腐霉根腐病可危害草莓根系和果实,根部受害时,病原菌先侵染须根,染病初期呈水渍状,地上叶片开始萎蔫,随着病害发展,根系很快变黑腐烂,造成地上部植株萎蔫或死亡。
果实受害时,近地果实先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至微紫色,果实呈软腐状。
当草莓田间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会产生白色浓密絮状菌丝。
2、病原菌
病原菌为终极腐霉,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未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中存活和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游动孢子借助灌溉水或雨水进行传播,主要从根部侵入危害。
当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时,易发生,高温高湿持续时间较长时,容易加重病害。
草莓地块土壤黏重、连年种植的易发生,田间灌水比较频繁的田块会加重病害。
三、草莓茎基腐病
1、为害症状
草莓茎基腐病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以结果期发病较重。发病时,多在近地面的根茎部发生。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随病情发展,茎基部开始变褐腐烂,最后呈凹陷或缢缩状,皮层脱落,露出木质部;草莓地上部分逐渐黄化,慢慢枯萎死亡。
2、病原菌
病原菌比较多,不同病原在不同草莓品种和地区分布间有差异,都属于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环境适宜时,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草莓体内。病原菌可借助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时的工具进行传播。
在土温15~20℃时最易发病,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草莓田土壤黏重的较砂质土的易发生。连作多年的发病较重。
四、草莓黄萎病
1、为害症状
草莓黄萎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可危害叶片、茎秆、根系等,发病时,一般先侵染草莓外围的叶片,初期叶缘产生黑褐色小病斑,叶片没有光泽,逐渐变成黄褐色,萎蔫枯死。
根系发病时,会变成黑褐色腐烂时,地上部分也枯萎腐败,有的病株呈现出“半边枯萎”症状,这种植株一般不结果,即使结果果实也长不大。
发病植株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变褐。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大丽轮枝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内或在土壤中越冬,适应性强,有的可存活数年,成为来年侵染的初侵染源。
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开始侵染危害,可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草莓气孔或根部伤口侵入,随着维管束扩散,在高温高湿时发病重。
草莓田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连年种植,偏施氮肥,地下害虫较多时,利于发病。
五、枯萎病
1、为害症状
草莓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长势弱。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剖开根茎部,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集中在地表土层,做为初侵染源。病原菌主要靠土壤和水流进行扩散传播,也可靠带病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在气温25-30℃时,发病最严重。
草莓田连作重茬,土质粘重,土壤肥力差时,易发病。
田间耕作粗放,田间积水,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农家肥等,均会使病害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