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
黑曲霉酸性果胶裂解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作者:
张海云1,2,马佳宁3,李阳阳1,2,阳鹏辉1,2,宋伟艳1,2,刘松1*
单位:
1.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
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YFA)
摘要关键词
摘要:酸性果胶裂解酶能以β-反式消去作用断裂果胶中的α-1,4糖苷键形成不饱和寡聚半乳糖醛酸,对食品等工业中高酯化果胶降解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AG11来源的酸性果胶裂解酶(pelA)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中进行表达,并进行了蛋白标签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最终确定在N-端融合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carbohydrate-bindingstructuraldomain,CBM)时,pelA的胞内酶活力最高,达到3.25U/mL,比初始条件下提高4.12倍。对CBM切除前后pelA的酶学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lA的比酶活力、最适反应温度及最适反应pH分别为15.45U/mg、40℃和5.0。pelA在30~50℃孵育2h保持80%以上活性,这与pelA+CBM相同。在40℃、pH为4.0~5.0时孵育2h,相对酶活力保持在60%以上,此时pelA+CBM具有80%以上的活性。以柑橘果胶为底物,pelA的Km和kcat分别为4.44mmol/L和31.44s-1。该研究结果为pelA的分子改造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黑曲霉;酸性果胶裂解酶;胞内表达;蛋白标签优化;酶学性质
主要结论
为促进pelA在E.coli中的可溶性表达,分别在N-端融合木聚糖酶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大肠杆菌硫氧还原蛋白(Trx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等蛋白标签。其中,融合酶CBM-pelA表达后可溶性明显提高,胞内pelA活性达到3.25U/mL,较野生型pelA酶活力提高4.12倍。
a-重组蛋白标签优化菌株表达载体构建;b-重组蛋白标签优化菌株军裂解液上清液酶活力
图1pelA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
Fig.1ExpressionofpelAfusionproteintag
分别对野生型pelA和CBM-pelA进行纯化,并以柑橘果胶为底物测定其酶学性质和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CBM-pelA的比酶活力较pelA提高了29%,达到15.82U/mg;前者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后者的为40℃。值得注意的是,CBM-pelA最适反应pH为6.0,较pelA高1个单位;在pH5.7,CBM-pelA热处理(60℃孵育2h)后保持80.25%活性,而pelA仅有47.59%。在40℃时,CBM-pelA酸处理(pH4.0孵育2h)后保持84.9%活性,而pelA仅有62.87%。与pelA相比,CBM-pelA具有更低的Km(2.68mmol/L)和更高的kcat(37.07s-1)。
图2温度和pH对蛋白标签切除前后重组pelA活性的影响
Fig.2EffectsoftemperatureandpHonpelAactivitybeforeandafterresectionofthemelt-promotingtag
本研究在E.coli中实现了A.nigerAG11来源的pelA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并通过N-端融合蛋白标签的方式提高其溶解度,构建pelA的分子改造平台。该研究结果为pelA的分子改造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团队介绍
通信作者
刘松,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工业酶分子改造和食品级微生物(链霉菌、曲霉等)表达系统的开发。近年来在BiotechnologyAdvances、ACSSyntheticBiology、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及BioresourceTechnology等生物工程类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副主编);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子课题等纵向科研项目及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9),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6)和特等奖(,6/13)。年8月,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酶制剂分会理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作者团队。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查看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