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从不乏各种和尚形象。有疯疯癫癫却为民着想的济公,有唠唠叨叨却心怀大爱的唐僧,也有天龙八部里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
电视剧为我们呈现了和尚的各色各相,也为我们构成了和尚的基本影像:心无杂念、悲天悯人。
然而这样的影像放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很难找到共鸣。
因为生活太快,欲望太多,真正六根清净的出家人,似乎只能存在于影视剧中。
但和尚释觉定,却为我们带来了现实生活中得道高僧的真实影像。
他从深山老林中走来,淡泊悠远,慈悲大爱,是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的一股清泉。
一、心怀赤诚,他割肉救母释觉定原名陈多兴。他在上世纪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的北中镇,这里佛教文化深厚,很多高僧都常常往来于此。
有一天,一位云游而过的僧人经过陈家,直言陈多兴有佛缘。
陈多兴的母亲虽然不懂佛法,但想着自己儿子有佛缘也不是什么坏事。因此陈母经常带着陈多兴去寺庙上香拜佛。日子一久,也熏陶了陈多兴对佛学的兴趣。
14岁的时候,陈多兴就已经在寺庙修行;16岁的时候,陈多兴正式在寺庙剃度出家。
但是和影视剧里出家后就完全舍弃俗世尘缘、六根清净的和尚不一样,陈多兴虽然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仍在尽自己为人子的责任,奉养母亲。
白天他会在家做农活奉养母亲,晚上他会回到寺庙里学习佛法,年年月月如此,从不间断。
都说佛是四大皆空,人间情爱嗔痴皆为虚幻,俗世里的亲人也成为过往云烟。
但私心里以为,陈多兴这种做法更符合人性。
都说修行佛法是为了宁心静气,关爱众生,但若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无法关爱,又谈何普度众生?
陈多兴的做法,不负如来不负亲。
日子在不疾不徐的过去,陈多兴在佛法上的修行越来越深,然而,母亲也越来越苍老。后来还因病倒了无法下床,医院也毫无办法。
陈多兴看母亲受疾病折磨,自己却毫无办法,心如急焚。
恰巧此时,病中的母亲却念叨着想要吃肉。陈多兴犯了难,身为出家之人身无长物,并没有余钱去买肉,而他作为佛家弟子,也不能上山杀生。
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母亲受苦。
就在为难中,陈多兴想到了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据《六度集经》记载,在释迦牟尼未成佛之前,曾发下宏愿要普渡众生。
当时神明为了考验他的诚心,化身老鹰去追逐鸽子。释迦牟尼救下了鸽子,但为了不让老鹰挨饿,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给老鹰吃。
陈多兴想,过去佛祖能割肉喂鹰,今天自己也能割肉救母。于是他效仿释迦牟尼,割下自己一块肉煮好给母亲吃。
而奇怪的是,陈母吃了陈多兴的肉以后,竟真的奇迹般的好了。
陈多兴割肉救母的事迹,也一时成为奇谈,人们纷纷感动于他的赤子之心。
而陈多兴从此也更尊佛礼佛。
二、苦苦修行,他重建庙宇陈多兴一直在过着一种苦行僧的生活。
他自给自足,自己种地养粮食吃,生活非常清贫,他的三餐经常就是白米汤上面飘着几粒米而已。
因为他想要体验人生的各种疾苦,生老病死、穷困潦倒,骄奢的生活让人迷乱,清贫的生活让人固守本心。
因此陈多兴并没有什么积蓄。
但是在年,陈多兴修行的寺庙被一场大火焚毁,想要重建寺庙就需要大笔资金。
陈多兴无法,一方面通过化缘来存钱,另一方面自己亲自动手,筹备重建寺庙所需的各种材料。
为了最大化的节省钱财,他一双胶鞋穿了40年,要不就自己编草鞋穿,身上穿的佛衣也是缝缝补补从没换新。
他把苦行僧的生活演绎到了极致。
到了年,陈多兴终于攒够了钱,在太湖县金龙山重建寺庙,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社会各地很多人都为这一份赤诚感动,纷纷出资出力帮助重建寺庙。
如今寺庙已经建成,改名为“正觉寺”。陈多兴也从年富力强的青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
但不变的是那份赤子之心。
一方面是心怀普度世人的慈悲,另一方面也是感念世人的帮助,寺庙建成后,陈多兴经常以身作则带领寺内弟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也因此,陈多兴被当地的人亲切尊称为“老师公”。
坚持一年、两年的苦行僧生活不算什么,难得的是坚持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乃至一生。
三、无法理解,但请尊重有些人不理解陈多兴的选择和坚持,认为他是在逃避社会,不愿拼搏。
其实用这种想法去看待陈多兴的人生,仍是带了世俗的功利色彩。
佛教故事中,有佛祖割肉喂鹰的舍己,也有济公兼济天下的大爱,这本就是一种超脱世俗,舍生忘我的精神。
这种精神高远,却并不代表不存在。
现代社会中,确实有穿着袈裟却过着大鱼大肉生活的和尚,六根不净,尘缘未清,有些还过得比普通人更为奢侈。
有人因此而对现代和尚有着一种本能上的反感,认为现代的和尚不过就是披了一层和尚皮,实际贪嗔痴色,无一不沾。
其实大可不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现实生活中有犯戒的不遵守戒律清规的和尚,也有为了佛法而甘于苦修的和尚。
正如陈多兴。
对佛学的追求,早已经成了陈多兴一生的信仰。
或许俗世中的我们无法理解这份信仰,但也不要诋毁。
因为单单是这份为信仰奉献一生的执着,就已经让人肃然起敬。
更何况,他的一生,即便穷困,也一直在尽己所能的普渡他人。
这已经足够让人尊敬。
作者:景行行止(来源:太湖微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