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的发酵,早期茶叶经过茶马古道去到南洋,但香港人不喝生茶,要把生茶放到汤色变红了才喝。当时市场上红汤茶比绿汤茶卖得贵,就有人想到泼点水让它马上变红,是不是就能赚钱了?这就是最初始的第一代熟茶发酵。
云南省茶叶公司当时派出了人去广州学习,回来之后就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泼水茶技术,就是发酵熟茶的技术。年就诞生了现代熟茶发酵技术。
当时的发酵技术都是带着一层面纱的,很多发酵老师傅其实也不知道内核是怎么回事,都是靠概率凭感觉。
到之后整个市场开始膨胀,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就开始系统性研究熟茶发酵的机理,找到了核心是微生物发酵,比如说黑曲霉和酵母。学院派的一些老师就开始研究菌种添加技术,用微生物来控制发酵。
还有更匠人的一派,小堆离地发酵。大家说熟茶不干净,就把它放在竹筐里离地;大家说熟茶要用好的原料发,但好的原料太贵了就少点发。整个市场就有很多人开始模仿着小堆发酵,好处是它干净,堆味比较少。
但是缺点是有很多不可控性,因为小堆发酵堆子环境不稳定,里面的菌种不好控制。
那多小算小堆?二三十公斤、五六十公斤、一两百公斤都可以叫小堆。我们的概念里标准的大堆是5吨,两吨也可以算大堆,小于一吨就偏小的堆子。
普洱茶发酵实际是把生茶里面的营养,通过微生物转化成熟茶的另一种营养。微生物长的对,转化率就高,长的不对转化率就低。
以广云贡为代表的最早泼水茶,它的主体菌种是什么呢?是灰绿曲霉,我们今天认为这是个杂菌,但当时认为这是主体菌种。
73年之后,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大堆发酵,主体菌种是黑曲霉。
之后,周红杰老师就在大堆技术基础上人为添加菌种,理论上是可以提高品质的。但是微生物不是单单添加了就能生长,还要去营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这根原料和发酵操作有关系。
小堆发酵主要是匠人精神,完全从外部结构上钻研,也搞出了一些成果,就是小堆离地。它不在微生物进阶的主线上,但可以提供很多参考。而且很重要的是什么?让市场上出现很多高端熟茶,由于小堆发酵的出现,市场对熟茶的观念有巨大的改变。
在小堆之后,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酵技术。通过堆子环境的控制去诱导需要的有效微生物,也就是所谓的第5代技术。控制含氧量,湿度,温度,光感,不断的调整环境参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