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饲料》年第5期《饲料技术》栏目收录了广州广牧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表的《无抗日粮配制——蛋白质营养》。本文截取了其中关于功能性添加剂对蛋白质营养作用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1.微生态制剂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是我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优质动物源蛋白质供应日趋紧张。而我国许多资源丰富的饼粕类饲料(豆粕、菜粕、棉粕)因其粗蛋白质含量高,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是较理想的植物性蛋白质。但饼粕类饲料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胃胀气因子、抗原蛋白、植酸、单宁、芥子碱、硫苷、棉酚及环丙烯类脂肪酸等多种抗营养因子,使其使用受到限制。利用微生物发酵可改变饼粕类原料的理化性质,改善适口性,提高蛋白质含量,降解抗营养因子和饲料毒素。常用于豆粕、菜粕、棉粕等植物蛋白质饲料的菌种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米曲霉、黑曲霉、假丝酵母、酿酒酵母、乳酸菌等。
与非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凝集素、不良寡糖、抗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脂肪氧化酶活性也有所下降。油菜粕经光合菌发酵处理脱去了芥子苷毒素达96%。研究发现,利用热带假丝酵母菌ZD-3和黑曲霉菌ZD-8对棉籽饼进行单菌及复合固体发酵,复合发酵极显著降低棉籽饼底物游离棉酚含量,脱毒率为91.64%,复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张秋华等以酵母菌发酵由豆粕、玉米脐子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组成的杂粕,发酵24h,终产物粗蛋白质含量57.76%,比发酵前提高了48.33%。叶明强等以热带假丝酵母、啤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棉籽粕进行菌种组合发酵,其水溶蛋白质含量提高到12.70%。
2.酶制剂
自20世纪90年代饲用酶制剂在我国开始应用于畜禽饲料,经十几年的发展,单胃动物饲用酶已成为一个新兴的饲料添加剂产业。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尤其在幼年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因其消化器官分泌的酶系和酶量不足,对饲料蛋白质消化能力差,极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在饲料中加入外源性蛋白酶,可提高蛋白消化率,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研究发现,在猪饲料中添加2%的酸性蛋白酶,可使其增重提高10%,饲料转化率提高6%。水产动物消化系统不如畜禽完善,内源酶分泌不如畜禽完全。尽管鱼虾对蛋白有较高的消化吸收率,但内源酶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外源性蛋白酶对水产动物来说非常重要。刘鼎云、冷向军等在鱼粉含量为6%的基础饲料中添加mg/kg的中性蛋白酶,饲养平均体重为48.7g的鲤30d。结果显示,添加蛋白酶提高了鲤鱼增重率6.4%,研究表明,添加蛋白酶可提高鲤鱼消化道蛋白酶活性,改善鲤鱼生长性能。
3.酸化剂
饲料酸化剂是能酸化饲料的一类物质。饲用酸化剂的众多机理都源于其酸化效应,即通过降低消化道pH值使影响动物生长、生产所需的一些相关因素得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机体消化道内存在多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适宜pH不尽相同,多数酶最适pH接近中性,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3.5。动物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后,可以适当降低胃内的pH,这对胃蛋白酶原的激活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蛋白质在胃内的消化,加强营养物质吸收。特别是幼龄动物分泌的胃酸和消化酶较少,胃内酶活性低,酸化剂能降低其pH及系酸力,改善消化道的内环境,增加饲料消化性,进而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郭鹏等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0.2%复合酸化剂可显著降低嗉囊、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肠的pH,添加0.3%复合酸化剂可显著降低嗉囊和腺胃的pH,添加0.2%和0.3%复合酸化剂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的蛋白酶,添加0.2%复合酸化剂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内pH,并能提高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龚余亮等研究表明,肉鸡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能改善肉鸡各阶段粗蛋白消化率。冯尚连等在仔猪上的研究结果显示,添加乳酸可显著提高胃蛋白质酶活性、小肠内容物胰蛋白酶和二糖酶活性以及小肠黏膜二糖酶活性,表明添加乳酸能促进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并通过胃和小肠多个环节的作用,提高仔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从而促进仔猪的生长。
原文作者
郑文才徐静杨革玲
欲知全文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