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蔗叶酚类物质释放及抗氧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植物多酚是植物中具有多个酚羟基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通常分为可溶性多酚与不可溶性-结合态多酚,其中可溶性多酚易于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结合态多酚类通常与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蛋白质、木质素、糖基、有机酸结合成共价复合物而难以提取。近年来,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逐渐应用于植物酚类物质提取研究中,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复合酶系(纤维素水解酶、木质素水解酶和果胶水解酶等)的水解作用,破坏细胞壁纤维成分的致密结构或者切除多酚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交联的共价键,从而促进酚类物质的释放和转化,进而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变化。有学者利用黑曲霉和少孢根霉固态发酵果汁加工后副产品果渣,发酵后果渣中多酚、黄酮的含量有较大增加,自由基清除活性显著上升。

甘蔗叶是甘蔗制糖产业中主要的副产品,产量非常大。研究表明,甘蔗叶中含有一定量的酚类物质,主要是黄酮、酚酸类,在不同甘蔗品种(系)叶片中含量差异较大,大致在0.5%~2%范围内,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炎、降血糖等生理功能。但甘蔗叶中大部分酚酸都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为更有效提取甘蔗叶中的酚类物质,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阎欲晓、粟桂娇和何勇强利用黑曲霉对甘蔗叶进行固态发酵,探讨发酵过程对甘蔗叶中多酚、黄酮的释放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甘蔗叶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1单因素试验结果

1.1接种量对发酵甘蔗叶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经不同接种量的黑曲霉发酵处理3d后,发酵甘蔗叶中黄酮和多酚的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接种量为7~28mL/g的范围内,黄酮和多酚含量随接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接种量为28mL/g时黄酮和多酚释放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65mg/g和9.47mg/g,而接种量增加至35mL/g时,黄酮和多酚的释放量反而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当接种量过大时,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菌体生长需要,一些酚类化合物被微生物当作碳源利用。

1.2培养基含水量对发酵甘蔗叶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当培养基含水量为40%时,由于基质中的自由水不足以维持黑曲霉菌体生长所需,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导致黄酮、多酚的释放量较低;而含水量达到70%时,培养基出现结块,传质困难,也影响了发酵效果。当含水量为50%时黄酮释放效果最好,达到9.90mg/g,含水量为60%时多酚含量达到最大,为10.35mg/g。

1.3发酵时间对发酵甘蔗叶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甘蔗叶经过黑曲霉发酵处理的2~6d内,黄酮和多酚含量逐渐增高,且均比未发酵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在第3~5天酚类物质均保持较高含量,变化幅度不大,但第6天后,黄酮和多酚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

2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结果显示,发酵时间在各个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但培养基含水量和接种量的水平差异不显著。以黄酮含量为指标,优化后的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量28mL/g、培养基含水量60%、发酵时间5d;以多酚含量为指标,最佳条件为接种量35mL/g、培养基含水量50%、发酵时间4d。

根据3个因素的极差大小以及表3方差分析的显著性差异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接种量28mL/g、培养基含水量50%、发酵时间5d,测得发酵甘蔗叶中黄酮含量为13.82mg/g,多酚含量为10.40mg/g,比未发酵甘蔗叶中可溶性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提高了%和92%(P<0.05)。

3甘蔗叶发酵过程中相关水解酶活力的变化与酚类物质释放的关系

3.1发酵过程中水解酶活力的变化

为阐明甘蔗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产生的相关碳水化合物水解酶与甘蔗叶多酚、黄酮释放的关系,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素酶活力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如图4所示。黑曲霉固态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量的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而且纤维素酶活力明显比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2种水解酶活力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值,为.17U/g,β-葡萄糖苷酶活力在发酵第5天时达到了顶峰,为75.02U/g,随后活力显著下降。与图3进行比较可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解酶系与酚类物质释放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均是在发酵第4~5天,产量达到最大,进一步说明甘蔗叶酚类物质的释放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解酶系有密切的关系。

3.2酚类物质释放量与酶活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黑曲霉发酵甘蔗叶的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与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关系,分别以黑曲霉发酵后甘蔗叶多酚和黄酮含量为横坐标,以两种酶活力为纵坐标,检验酚类物质的释放量与酶活力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酚类物质的释放量与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与纤维素酶活力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和0.,与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和0.,说明酶活力越强,越有利于甘蔗叶中酚类物质的释放。分析原因,首先纤维素酶破坏甘蔗叶细胞壁纤维素的致密结构,有助于暴露出酚类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结合的化学键,然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等水解酶系断裂结合态多酚与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一些多糖结构连接的共价键,释放出甘蔗叶中结合态酚类物质,从而使可溶性酚类物质含量增加。

4抗氧化能力

从图6可知,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甘蔗叶提取液中黄酮与羟自由基清除率有良好的量效关系,清除率随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发酵甘蔗叶提取液黄酮质量浓度在μg/mL和μg/mL时,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9.61%和91.73%,其IC50值为.93μg/mL;而未发酵甘蔗叶黄酮质量浓度在μg/mL和μg/mL时,羟自由基清除率仅为18.18%和82.78%,IC50值为.06μg/mL,说明经过黑曲霉发酵后的甘蔗叶提取液具有较强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但低于对照组VC(IC50=.34μg/mL)。

图7显示,发酵甘蔗叶提取液中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21.25μg/mL)和对照组VC的清除能力差别不大(IC50=20.13μg/mL),而且明显强于未发酵甘蔗叶(IC50=39.44μg/mL),在黄酮质量浓度为40μg/mL时,发酵甘蔗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了79.18%,而未发酵甘蔗叶在黄酮质量浓度为45μg/mL时,清除率仅为54.01%。

结论

利用黑曲霉对甘蔗叶进行固态发酵,经60%乙醇溶液提取后,提取液中多酚含量和黄酮含量均比未发酵甘蔗叶样品显著上升。在接种量28mL/g、培养基含水量50%、发酵时间5d条件下,甘蔗叶中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为13.82mg/g和10.40mg/g,比未发酵甘蔗叶中可溶性黄酮和多酚含量提高了%和92%(P<0.05)。

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纤维素酶活力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变化,发现这2种水解酶活力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且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与酚类物质(黄酮、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量与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良好正相关,说明甘蔗叶酚类物质的释放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解酶系有密切关系。

发酵前后的甘蔗叶黄酮提取液均对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发酵后甘蔗叶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比发酵前有明显提高。

本文《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蔗叶酚类物质释放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1卷16期-页,作者:阎欲晓,粟桂娇,何勇强。DOI:10./spkx2---。点击下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β-乳球蛋白、叶酸和视黄醇三元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功能性质不同食盐添加量腌制对鸡肉脂质氧化、蛋白质氧化及食用品质的影响不同蛋白质对大黄米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绿豆蛋白对荞麦淀粉糊化和流变特性的影响3种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末水坛紫菜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纯化与体外抗氧化活性豆浆成分对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剂热失活程度的影响多酚对热处理甜瓜汁挥发性关键异味组分的抑制作用高水分环境条件下普通和蜡质大麦淀粉不同比例复配体系的功能性质光电杀菌技术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发酵香肠源抗氧化肽的稳定性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影响的研究进展miRNA与电离辐射防护功能食品研究进展肌肉蛋白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包装充氧量对无水活运花鲈鳃组织结构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乙烯利复合包装材料对香蕉后熟品质的影响鲟鱼硫酸软骨素对结直肠癌患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2-羟丙基-β-环糊精/葡萄籽提取物包合物对羊肚腐败菌的抑制作用及保鲜效果甜茶叶多糖的表征、体外抗氧化活性与体内毒性姜黄素及其代谢修饰产物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枸杞多糖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A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酪蛋白体外消化过程中DPP-IV抑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分析脉动压力技术对卤蛋腌制效率和品质的影响超声辅助渗透处理对热风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黄桃片品质的影响足火热传递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及色泽、滋味的影响基于红外辐射处理的米糠多糖组分、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树莓果浆微波泡沫干燥过程能量吸收与利用干燥方式对酸枣果肉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干燥方式对绿茶栗香的影响‘塔罗科’血橙成熟过程中花色苷积累及其与糖酸含量相关性滚揉腌制对牛肉盐水火腿品质的影响反式肉桂醛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因子的抑制作用植物糖原负载提高姜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的制备豆浆用大豆的品质指标综合评价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对百里香精油的控释作用、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的延长作用牦牛乳与荷斯坦牛乳硬质干酪的抗氧化特性比较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分析鳕鱼中8种元素含量酪蛋白和工艺对再制稀奶油稳定性的影响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水塔陈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陈酿条件对浙江玫瑰醋香气成分的影响浆果皱缩对晋西南地区‘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成功召开“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年10月22-23日在西宁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及食品企业等人员参会受到限制,故此次会议还专门为广大师生和科研工作者设置了线上会议视频通道。现场参会和线上参会报名请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qumeijun.com/qbzz/53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