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验—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试验。GM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定量检测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免疫低下患者和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尤其是血液病、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的增多,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血培养、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等方法存在着历时长、阳性率和特异性低、技术要求高等弊端,血清学检测等非培养的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抗原、抗体及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检查已成为主要趋势。目前,G试验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可以区别真菌定植和深部组织感染,是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重要的实验室手段。
(图1:G/GM试验采血管)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免疫抑制患者中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成为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烟曲霉菌是引起免疫抑制患者严重深部曲霉菌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其次还有黄曲霉菌、黑曲霉菌、土曲霉菌等。IA在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s,HSCT)患者中死亡率高达70%-90%,造成这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在病程早期对IA进行检测诊断,以至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因此选择早期检测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优势如下:
1.传统培养方法阳性率很低,基于生物标记物检测的非培养技术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其敏感性达到80%以上,从方法学上敏感性远远高于传统的培养及镜检技术;
2.组织活检取材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临床上可行性差,G/GM试验检测样本类型为血清,取材容易,患者痛苦小,很容易在临床开展和推广;
3.传统的培养、镜检、组织活检等方法报阳性时,患者已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G/GM试验为早期诊断产品,能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时候实现检测,有利于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为抗感染治疗争取时间,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标本采集及送检要求:
1.所有标本早晨空腹采血,标本采集后尽快送医学检验科微生物组。
2.采集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指定的无菌、无真菌采血管采血4ml。
3.常规住院病人早晨用药前空腹采血,血透患者透析前采血。
检测结果:
检测
结果
G试验阈值
(pg/ml)
GM试验阈值
(μg/L)
备注
阴性
70
0.65
排除假阴性影响因素,基本可排除侵袭性真菌感染。
灰区
70-90
0.65-0.85
连续监测,结合患者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和其它相关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阳性
95
0.85
排除假阳性影响因素,连续两次阳性,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意义:1.G试验阳性是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中重要的微生物学证据;GM试验阳性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诊断标准中重要的微生物学证据;2.能够在病情轻微时进行检测,实现疾病感染的早期诊断;3.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可辅助医生尽快确诊;4.G试验可对抗真菌治疗提供用药依据和进行药效学评价;GM试验可实现对高危人群曲霉菌感染的动态监测;5.更有利于疾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6.是对国家控制抗菌药物滥用政策的积极响应。影响因素:1.引起G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1)污染(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2)应用含有葡聚糖的纤维素膜进行血液和腹膜透析患者(3)手术中使用的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4)静脉使用蛋白质品(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5)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6)抗肿瘤类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7)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药物、多粘菌素、厄他培南(8)新生儿足跟采样2.引起G试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1)近平滑念珠菌感染(2)免疫复合物形成(3)使用某些抗真菌药,如卡泊芬净能非竞争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4)标本放置时间过长(5)抗体多,出现前带现象3.引起GM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1)使用了半合成青霉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与其他细菌或真菌成分有交叉反应(3)肠道中定植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4)谷物食物中存在GM(如大豆),通过受损肠粘膜进入血液(5)接受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营养液治疗(6)血液透析(7)接受心肺旁路手术(8)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免疫性疾病(9)新生儿和儿童(文献报道假阳性率83%,与双歧杆菌交叉反应)4.引起GM试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1)抗体多,出现前带现象(2)释放入血的半乳甘露聚糖不持续,而很快被清除(3)抗真菌药物使用(如两性霉素B、三唑类药物)抑制菌丝生长从而减少GM分泌(4)局部感染,包括慢性肉芽肿(5)菌丝少,侵血管性弱(6)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文图罗俊茜
审稿赵燕
晋中一院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