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引起胃肠道病变的病原体,有助于确定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霉菌毒素经常存在于动物饲料中,不过含量水平各异。它会影响蛋鸡的各个系统,如胃肠道(GIT)和内脏器官。 霉菌毒素会导致各种疾病,统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症,”它们直接作用,或与其他主要的应激因素如病原体同时起作用。“霉菌毒素中毒症”的症状包括各种病变,这些病变在临床上能够用于诊断霉菌毒素的存在。然而,这些病变可能并不是仅仅由霉菌毒素引起的。它可能是各种不同的营养、管理和致病性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即在下结论前,应该将其与表现出类似症状的疾病或病症有效区分开来。 蛋鸡因霉菌毒素引起的病变 胃肠道是家禽摄入霉菌毒素后引发反应的第一个系统。源自镰刀菌衍生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组的毒素如T-2毒素(T-2)、HT-2毒素、呕吐毒素(DON)、单乙酰氧基镰草镰刀菌烯醇(MAS)和蛇形菌素(DAS),以及源自黄曲霉或青霉菌的圆弧偶氮酸(CPA)是影响胃肠道的主要霉菌毒素。 这些霉菌毒素能引起口腔病变、嗉囊坏死、肌胃糜烂、腺胃炎、上皮粘膜炎和肠出血。 跟同组的其他毒素相比,T-2毒素和DAS具有更严重的腐蚀作用,能够在口腔(舌头、嘴、颚)产生病变,引起肌胃糜烂。肌胃也是DON影响的主要器官,含量较高时,会增加肌胃重量,引起肌胃糜烂。 其他能够引起肌胃溃疡的霉菌毒素包括串珠镰刀菌毒素和伏马菌素B1、B2。CPA影响腺胃的黏膜,会引起腺胃炎。这些霉菌毒素能够溶解粘膜细胞的原生质,而口腔中的唾液则有利于它们粘附到黏膜上。通过肠道吸收后,这些霉菌毒素易位进入循环系统,并通过唾液返回到口腔,再次引起口腔的继发性病变,也有可能引起肌胃病变。 鉴别诊断 有多种源自非致病性或致病性的条件会引发典型的肠道病变。大部分非致病性的病原引起的病症是由营养或管理因素造成的。而病原性因子包括一些活的生物体,如真菌、原虫、细菌和病毒。 在考虑霉菌毒素中毒时,某些引致病症的条件应该被排除在外: 1营养条件 铜 锌 氯化胆碱 含硫氨基酸 维生素(A、E、B6、生物素) 生物胺 鱼粉 饲料结构(糊状/颗粒状) 饲料成分(纤维含量) 2管理条件 季铵化合物(QAC) 饥饿 孵化应激 断喙 3致病条件 口疮/念珠菌病 伪膜性嗉囊炎/曲霉菌病 蠕虫病 组织滴虫/黑头病 球虫病 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禽痘病毒 禽腺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 对引起胃肠道病变的病原体进行鉴别诊断,并不容易,这些病原体引发的病变包括口腔病变、肌胃糜烂、腺胃炎和肠道坏死。不过,在理论上,我们是能够从微观上区分由致病性病原和非致病性病原引起的病变的。 能够引起胃肠道病变的致病病原体,其特点是具有显著的淋巴样细胞浸润。而当它们不存在时,这个特点不太可能被检测到。 在所列出的病毒性病原体中,浸润发生的部位因病毒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其他器官出现的典型病毒性病变也有所不同。 对于呼肠孤病毒和腺病毒来说,浸润出现于器官的肌肉壁,而不是腺体。马立克氏病产生的病变产生于腺体。马立克氏病引起的病变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腺胃外壁上神经的浆膜层存在淋巴浸润。 当胃肠道病变在现场发现时,一个有效的鉴别诊断将有助于确定该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在商业化蛋鸡饲养条件下,很难将这些病变只跟一种病原体相关联。因为它们代表了包括霉菌毒素在内的几种病原体组合的结果,更可能的是跟一个主要的致病因子共同起作用。 数个公开发表的实验已经表明,当霉菌毒素和诸如生物胺、肌胃糜烂素、烟曲霉、梭状芽孢杆菌属,以及呼肠孤病毒等病原体相关联时,它们可引发负面效应的增强作用(不单是胃肠道的病变)。因此,毫无疑问,污染了霉菌毒素的饲料对这些胃肠道病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饲料样品中的霉菌毒素进行常规检测,并了解“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影响,就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 蛋鸡霉菌毒素的风险管理 一个合适的“霉菌毒素风险管理”工具是至关重要的,它可预防家禽因霉菌毒素引起的危害作用。 矿物吸附剂常被添加到饲料中,用于吸附/吸收各种霉菌毒素。然而,与极性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相比,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如呕吐毒素和T-2具有最低的吸附效能。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霉菌毒素都能被矿物吸附剂所吸收,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便中和具有不同特性的霉菌毒素。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点是,并不是所有的吸附剂都是等效的,它们所表现出的不同吸收效能,取决于其来源,如是无机还是有机的、成分组成、表面积等。 当涉及到非可吸附的霉菌毒素时,生物转化是需要遵循的主要策略。微生物/酶可改变霉菌毒素的结构,使其成为无毒性的代谢产物。 生物保护是一种额外的策略,植物和藻类提取物用于提供一种保肝作用,以克服由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因此,多种策略(吸附+生物转化+生物保护)的组合,应该被用来抵消多种霉菌毒素和“霉菌毒素中毒症”的挑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