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和灰霉分不清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berry

wow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英文名(Strawberrypowderymildew)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常年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

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一旦出现很难清除,而且反复发作,传染快。

01

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草莓灰霉病

灰霉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北方主要在保护地内发生,南方露地亦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生最普遍。

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

02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

两者区别

1、环境

白粉病发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它的最适温度是15-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容易发生,低于5℃或高于35℃都不容易发生白粉病,尤其是在高温干旱和高温高湿交替的环境下容易引发该病害,主要由风传播。

灰霉病是温暖高湿性病害,发病温度范围也较宽,5-30℃都容易发病,不过最适温在18-25℃,其中以偏低温度最为适宜。对湿度要求高些,当湿度持续在90℃以上容易流行,达到高峰期,主要借助气流、雨水等传播。

2、发病部位

白粉病是除了草莓的匍匐茎和根不容易发病外,其他部位都容易发生白粉病,尤其是叶片。

灰霉病主要是侵害花和采收前的果实,当然叶片和叶柄也会有,但比较少。这也是比较容易识别,比较明显的一点。

3、发病症状

白粉病一般产生的是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褪绿斑,且可以相互汇合,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布满白色粉状物的大斑;而灰霉病初期多是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期变成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会引起褐色腐烂。

白粉病病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会形成白粉状的霉状物,部分病叶后期也会形成黑褐色的小粒点;而灰霉病形成的是比较明显的灰褐色的霉状物,青果和成熟的果实上很容易产生,有病害的果实会变软、萎缩、最后腐烂。

灰霉病

发病后如何有针对性进行防治?

1、切断病原,预防为主

这两种病害的病原都容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过冬或寄生,所以在平时分株繁殖或修剪时,一定要及时把病叶、病枝及时摘掉和剪掉,隔绝病原体,防止复发或进一步感染。平时发现果实、枝条等有相关发病症状时,也一定要及时摘掉,防止进一步感染蔓延。

2、加强通风透光、培育壮苗

尽量保持棚内较高的温度,适当修剪整枝,增加通风透气性、适当增加光照,一方面可以让幼苗茁壮成长,增加抗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发病率,毕竟这两种病害都是高湿度易发病害。

3、有针对性药剂防治

白粉病多发于草莓枝条幼嫩部位,而灰霉病多发于花和采收的果,所以草莓苗期以及快速成长期要做好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适当喷一些低毒杀菌剂进行防治,比如多抗灵、三唑酮等;在开花结果期时,可以多侧重灰霉病的防治。

另外当发现有病害时,首先要先把病害部位剪摘掉,防治进一步感染,然后再想办法进行防治。

我知道你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qumeijun.com/qbby/67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