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形态特征
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发病条件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病害分布
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3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多万人饿死,万人移居海外。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年冯·马蒂尤斯(von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年德巴利(de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如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失30%~50%。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3)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5)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6)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7)
本品是由霜脲氰和代森锰锌混配而成,霜脲氰有内吸作用,其机理主要是阻止病原菌孢子萌发,对侵入寄主内的病菌也有杀伤作用,两者混配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对于疫霉、壳二孢属、尾孢属等真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疗效。对高等动物低毒,对有益动物及昆虫均毒性较低。
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作物(范围)防治对象制剂用药量使用方法马铃薯晚疫病-倍液喷雾(注:(1)公顷用制剂量=亩用制剂量×15(2)总有效成分量浓度值(毫克/千克)=(制剂含量×0000)÷制剂稀释倍数)
1、本品应于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对水喷雾,以叶面喷施为主,每周施一次药,连喷3次。
2、喷雾要均匀、细致、周到,防止漏喷或喷雾过量。尤其冬季保护地注意棚内温度。
储存和运输:
1、不能与食品、饮料、饲料等物品同贮同运。
2、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严防光照、雨淋。
3、运输时严防潮湿和日晒,装卸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要轻搬轻放。4、本品应“远离儿童”并加锁。
服务-
可以查找